
在 Obsidian 的世界裡,社群外掛常被譽為其最強大的特色。然而,當社群中充斥著「剛下載,求推薦 50 個必裝外掛!」、「如何讓我的圖譜變得更漂亮?」這類問題時,一股「基本主義」的思潮也應運而生。這群使用者刻意限制、甚至完全不裝社群外掛,他們認為這種「外掛狂熱」正在毀掉新手體驗,也讓工具本身變得過於複雜。這究竟是一種倒退,還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領悟?
我曾經也是個「外掛獵人」,但很快發現自己陷入了「新奇物件症候群」——花在調整工具上的時間,遠超過了思考與寫作。每一次 Obsidian 更新都讓我提心吊膽,擔心哪個外掛會突然崩潰,毀掉我整個工作流。這讓我開始反思:我們追求的,到底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工具,還是一個穩定、可靠、能傳承下去的思維夥伴?
純粹主義者的首要考量,是安全性與未來的保障。一位使用者直言,他不想「無謂地增加大腦知識庫的攻擊面」,也不信任「隨便哪個維護外掛的人」。更深層的憂慮在於,許多外掛終將被其開發者遺棄。過度依賴它們,意味著你的工作流程建立在一個脆弱的基礎上。這引出了他們的核心信念:純文本的永續性。當你的筆記不依賴任何特定外掛的語法時,它就是純粹、可攜的。正如有人比喻,20 年後,WordPerfect 檔案可能沒有軟體能讀取,但純文字的 Markdown 筆記,任何編輯器都能打開。這才是真正的「Future-Proof」。
另一個關鍵點是降低認知成本與維護負擔。一位部落客將管理外掛比喻為「打理頭髮」——裝了頭髮,就要擔心梳理、洗髮。每多一個外掛,就多一份維護的憂慮:作者是否還在更新?升級是否會產生衝突?這種持續的「工具維護」狀態,會悄悄侵蝕我們的專注力,讓我們沉迷於折騰新功能,而非專注於筆記本身。基本主義者信奉 KISS (Keep It Simple, Stupid) 原則,他們認為工具應該是「隱形」的,讓內容與思考成為絕對的主角。
那麼,放棄外掛是否意味著功能殘缺?恰恰相反,他們發展出了一套更為純粹且高效的工作方法。許多人發現,Obsidian 的核心功能——日誌、模板、書籤、雙向連結和強大的搜尋——已足以應付絕大多數需求。他們更強調「限制激發創造力」,強迫自己更深入地思考知識的結構,而非尋找一個外掛來「自動化」這一切。
對於超出範圍的需求,他們的做法不是向內安裝外掛,而是「向外分包」。例如,將任務管理完全交給 Todoist 或 TickTick 這類專業工具,長文寫作則使用 Google Docs,而 Obsidian 只專注於其最核心的價值:作為一個「卡片盒筆記法 (Zettelkasten)」的知識連結網路。甚至有極端者,如內容創作者 John Mavrick,在他的「終極簡約保險庫」中,連子資料夾都不使用,所有筆記都放在根目錄,完全依靠連結和搜尋來組織。這種做法,將 Obsidian 的工具屬性降到最低,使其回歸到一個純粹的思維環境。
最終,這條純粹主義之路並非否定外掛的價值,而是對「必要性」的重新審視。它是一種數位極簡主義的體現,提醒我們工具的初衷是輔助思考,而非取代思考。在追求效率與自動化的同時,我們都該偶爾停下來問問自己:我需要的是一個不斷增加新零件的樂高玩具,還是一個能讓思想本身閃閃發光的穩定畫布?或許正如極簡主義者所追求的:不必讓工具變得花俏,筆記中的思想本身,就已足夠美麗。